大联大叶福海谈亚洲供应链竞合下产业布局
(2021/6/23 -DIGITIMES)
前言:
DIGITIMES ASIA举行 “智汇亚洲、链结世界”线上研讨会,并发表亚洲供应链100大调查报告。
DIGITIMES总经理暨电子时报社长黄钦勇指出:“亚洲市场正在改变,中美关係的变化更推动了供应链改变。远距工作(WFH)商机因为疫情窜出,包括NB、伺服器等终端应用,亚洲有很多零组件供需出现了问题,这也包括了车用半导体需求来的比预期更快、更大。”
以下由黄社长提问,IC通路龙头大联大投控副董事长叶福海回答,展开针对亚洲供应链变革的“五个关键问答”,探讨对于亚洲市场的观察与预测。
社长提问一:
电子产品制造,绝大部分在亚洲,随著中美关係变化,零件流通结构也出现转变。2020年以前,华为是全球五大晶片原厂的前几大客户,但2020年下就出现了变革。
DIGITIMES ASIA最近列出亚洲供应链100大名单,其中95%都是日本、南韩、台湾、中国公司,只有5家是东协、南亚公司,而这些东协个别国家裡面,排名前面的都是汽车公司。
汽车产业比重越来越高,以前做一辆传统车约要用3万颗零件,现在的次世代车只要1.89万颗,少了37%。“制造汽车”这件事,好像变简单了。
汽车从制造业渐渐转变成“服务业”,大联大可说是全台最大服务业,台湾电子业走过PC、手机世代,现在“未来车”趋势崛起,以大联大投控角度,怎么看台湾、东协、南亚的布局关係?
叶福海答:
台湾资讯产业有两大强项:系统整合与网路通讯。过去20~30年资通讯产品、手机等产业,台湾佔很大比重。但回头看从传统车发展到电动车,半导体用量是手机10倍,一辆未来车使用的半导体价值将超过1,000美元。
台湾之于汽车产业来说,绝非一级供应商(Tier 1),只能服务他们,比如博世(Bosch)、大陆集团(Continental)等。但台企有机会往Tier 1走,藉由系统整合、网路通讯能力,切入充电桩、汽车充电、影音控制系统,甚至重要的车内网路系统,这对台厂是非常大的机会。
东协、南亚发展未来车不遗馀力,日后将很倚赖电动车(EV),这也是台厂契机。大联大投控永远跟著客户,客户到哪裡生产,我们就去哪,过去十年持续布局东协、南亚,未来力道更强。
社长提问二:
加拿大驻台大使曾来DIGITIMES拜访,我跟他开玩笑说,大使您知道车用Tier 1业者有几家?我说有5家营业额300亿美元起跳的公司,这包括了加拿大厂麦格纳(Magna International)。
汽车业规模是电子业3~4倍大,Magna在多伦多附近,以前只需供货给北美汽车制造厂,但如果未来印度、越南、印尼、菲律宾都想跨足汽车业,Tier 1业者要不要到亚洲?到亚洲要自己做呢?还是找当地伙伴?
科技业最大的风险是“时间”,若没在正确时间出手将失去先机,我认为日后在亚洲,生产方法会出现改变。
汽车从传统服务业变成制造业,但重点是能否在有效率的平台下提供服务。看东协、南亚,不只是看现在手机、PC的市况。比如NB产业约有80%掌握在台商手上,以前全部在中国生产,1~2年前开始外移,这牵扯到供应链环境变革,趋势是未来越南2023年会贡献约30%、泰国10~15%,中国可能仅剩下一半,您怎么看这些变革?
叶福海答:
中美关係加上疫情,都是影响因素。过去中国是“世界工厂”,未来希望走到科技应用市场,从内需转型。
过去两年,2~3成台商已回流台湾,主要是伺服器领域产品,有些几乎100%在台湾,网通产业也回流台湾,这两个最重要。
谈到东协、南亚,其实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,20多年前台湾业者就有接触,这两年更增加越南与印度。消费电子、NB、手机开始往越南、印度、泰国移动,中国本土品牌也往这裡来,包括Oppo、Vivo。
儘管如是,中国本土仍是很大的市场,可以慢慢发现,未来的制造是为了“在地化市场”,已经不是为了“全球化市场”。这个趋势改变使得厂商布局通通得调整。
以前守住一个世界工厂,可採用“极大化管理”方式,现在到未来是区域生产/制造/管理,这跟过去几年有很大改变。
社长提问三:
中美关係出现变化,很多公司得考虑客户关键的大数据问题。比如说Tesla、苹果(Apple)有相关数据在中国的资料中心管理,但一旦离开中国,就不愿意继续把数据放在那边。
对制造厂来说,本身在生产伺服器时就会被要求安全考量,也因此不少厂商选择直接返台,比较单纯。
中国市场结构也出现改变,全球2020年底,5G用户有80%是中国用户,10%是南韩用户,5G最领先应用其实是在中国。中国也很清楚双循环经济,中美贸易战后则出现了大改变。
区域化是非常重要的观念,以前为了效率而集中一个地方,牵涉到订单结构,以前手机市场做到苹果订单就可以赚翻,PC市场做到戴尔(Dell)、惠普(HP)就稳赚不赔,但现在是客户多元化时代。若以东协、南亚来看,哪些国家与供应链需要大联大布局更多资源经营?
叶福海答:
台商30年来,在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都有投资,过去两年增加比较明显的是越南、印度。越南未来会变成消费电子、资讯产品的中心,印度则是本土很大市场。越南、泰国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这五国应该是5~10年的重点布局所在,大联大也都有著墨。
不过,五国语言、文化、管理机制都不同。以往集中的“世界工厂”概念很好管理,未来走向区域化,该学习的东西日增。区域化关键在于企业管理模式“容不容易複制”。
以往集中火力在中国就赢了,但未来这五国的不同文化、合作模式/伙伴,企业需要数位转型、仰赖数位平台才容易複制、进行管理,过去五年大联大投控非常积极建构,也是类比时代作不到的,大联大从底层结构先行改变,跟著客户走。
社长提问四:
以前大联大发货中心如香港、深圳佔8~9成比重,现在结构改变,先前提到越南很重要,有一点相对容易,越南经过广东、深圳的陆路可前往,台商于此已自有系统,我们想问的是,未来越南会否变成台湾竞争对手?
其次,泰国、印尼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各有一套,如印尼水运面积广大,有1.7万多个岛屿,这些国家跟我们很不一样,也必须从他们角度思考。
举IC封测产业为例,以上市公司当基准来看,台湾市佔率有55%,全球前十大封测代工(OSAT)厂有五大是台商,中国有三家如长电、通富、华天等约佔25%,晶片封测完后送到大联大。
2020年疫情爆发前两个月,我去了马来西亚槟城,槟城州长说,这裡封测产业佔全球8%,大联大在这样的在地特色下,怎么布局?借力使力,了解产业背景很重要。
大联大投控有“智慧仓储”计画,香港、深圳仓都已提供服务给中国市场,但区域化市场下,台湾IC封测产业加上台积电都在台湾,如联发科、瑞昱等晶片商,也都是大联大上游。
另外,车用半导体需求爆发,未来车使用的半导体上看1,000美元,这产业有非常大的改变, 车用晶片三大公司瑞萨电子(Renesas)、恩智浦(NXP)、英飞凌(Infineon)也都是大联大的原厂,在车用布局,大联大投控有没有针对亚洲的准备?怎么看智慧仓储后续发展?
叶福海答:
这是好问题,大联大投控两年前就布局“智慧仓储”,这是以“十年后”会发生甚么事情来回推现今的布局。十年后有两件要素不得不考虑。
第一,气候变迁。2025年全球主要国家都追求零碳排,2030年预计品牌厂客户如苹果等都得碳中和,这是既存事实,上下游供应链都需配合,客户没法闪避,代表所有业者都得投资钜额成本。
第二,台湾人口结构改变。以出生人口数来看,2020年只有16.5万人,以出生率推算,可能2049年台湾总人口数只有1,700万人。未来1个人要服务多家公司,1家公司也要服务多家公司,那是否100万个企业,需要100万个仓储呢?是否可以用5万个仓储,服务100万家企业呢?
是故,投资智慧仓储、建立数位平台,可让大联大即使到东协、南亚,生意模式都“容易複制跟管理”。
首先从香港开始做,2021年底完成华南东莞仓储,桃园会做发货中心。事实上,整个电子业生产链当中的供应体系是非常複杂的,1支手机内的不同零件不可能同时生产。
以往常误会一件事,总是“卖产品给客户”,但很少思考“客户要甚么”。
客户为何要找大联大买零件?就是为了要准时生产,这并不容易。如果电子业供应链有一天能够把货物甚至通路同业手中的货,一起集中送到客户生产线,进一步让客户准时生产,供应链就会变的又简单又轻鬆,这只能用智慧仓储概念去达到。
所有在联电、台积投片、OSAT厂封测完后的IC,最后货去哪裡?过去40年以来,很不幸地货直接出口走了,台湾工厂要货还可能得从新加坡运回来。那么,台湾为何不能提供一个智慧仓储的发货中心,去服务通路商的上游业者,帮助上游业者发货全球?
比如说从日月光中坜/高雄厂直接陆运到桃园发货中心,客户想要发送时再进一步发货,协助掌握资讯,这概念并非仅为了服务大联大,而包括同业、上游原厂、客户、也服务OSAT,是一个为了整体生态供应链的想法,可用四个字形容,希望供应链可以变得“简单轻鬆”。
车用领域,不管在台湾、南亚、中国都有布局。未来车走到自驾Level 5,日益複杂,但每个国家法规不同,因此汽车产业趋向服务业。这些半导体厂在亚洲都有类似设计合作中心,配合每个不同要求的客户,如台湾鸿海MIH平台,都有自己的需求。
除了传统车走到EV,很多新产业都也会跳来EV产业,10~20年谁会存在还未知,但是市场很大,对半导体业、大联大本身来说,都具有很强的成长动能。
再回到“智慧仓储”概念,当EV也走到在地化,不能再用人力管理仓储,2021年底完成的东莞智能仓95%智慧化,只有把纸箱打开点货、贴标籤等需要人工,厂内运输/运送等,都是“货来找人”,电脑告诉人要做甚么,也可因应十年后人力结构改变的问题。
社长提问五:
台湾、南韩都是出生率低的国家,南韩政府做了一个研究,推估以目前的出生率,300年后,南韩可能剩下仅5万人。
过去电子业基本上是“线性”的供应链,联发科设计出1颗IC,交给大联大卖给帮苹果、HP组装代工的鸿海、广达等。但现在电信公司、工业电脑、汽车公司一一冒出来,供应链变成“矩阵型”服务,难度比以前更高。
我们是创业的人,曾经历过从起跑点一步一步把事情堆迭出来,但是现在的时代,需要比较跳跃式的思考,您觉得怎样的人才符合下一代产业需求?
叶福海答:
年轻人其实有很多机会,但观念要改变。过去传统、线性概念是在有限赛局打转,现在是水平化的矩阵式竞合,透过协同合作,速度才快,不能样样都自己做。
过去垂直线性模式可以办到,植基于有大量人力可使用。但30年后,人力变成现在的70%,50年后更仅剩50%,1个人可能服务多家公司,1家公司服务多家客户,这是水平式合作。这不仅限于电子产业,竞合偕同,会变成很重要的概念,如何共生、共创、共荣,到有一天“共天下”。
社长小结:
台积电为何成功?因为做的是别人做不了的,加上中立、专业,跟客户没有衝突。大联大也提供中立、专业的仓储中心服务。我们看亚马逊(Amazon),卖书、杂货、蔬菜、药品等,未来是老龄化社会,观念已在改变,在关键环节中求最好的服务方式。
大联大仓储中心也可能销售红酒、药品、甚至汽车,重新掌握供应链关键,只要服务好有何不能?桃园地区做传统仓储生意的有2,000多家,以前各作各的,如果把平台建构出来,切割一块更专业到位的服务,这是另一境界,服务不能是Nice to Have,需要精确到位、有价值,才能生存得好。
有本书叫《新工作潮》,提到了未来世界因为科技进步 、管理观念的改善,书裡头认为人一週只要工作30小时,我很羡慕,继续看下去。
但是这本书作者说,但一半的人是工作60小时,另一半是没工作做,平均起来约30小时,这意味著,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,合格的人越来越少。
也因此,随著产业变化,要面对新的竞争者,要有新的竞合概念、加速市场服务的效能,感谢今天叶福海先生的分享。(本文为黄钦勇、叶福海对谈,记者何致中整理)
(本篇文章为DIGITIMS授权,原文请见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