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聯大葉福海談亞洲供應鏈競合下產業布局
(2021/6/23 -DIGITIMES)
前言:
DIGITIMES ASIA舉行 「智匯亞洲、鏈結世界」線上研討會,並發表亞洲供應鏈100大調查報告。
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指出:「亞洲市場正在改變,中美關係的變化更推動了供應鏈改變。遠距工作(WFH)商機因為疫情竄出,包括NB、伺服器等終端應用,亞洲有很多零組件供需出現了問題,這也包括了車用半導體需求來的比預期更快、更大。」
以下由黃社長提問,IC通路龍頭大聯大投控副董事長葉福海回答,展開針對亞洲供應鏈變革的「五個關鍵問答」,探討對於亞洲市場的觀察與預測。
社長提問一:
電子產品製造,絕大部分在亞洲,隨著中美關係變化,零件流通結構也出現轉變。2020年以前,華為是全球五大晶片原廠的前幾大客戶,但2020年下就出現了變革。
DIGITIMES ASIA最近列出亞洲供應鏈100大名單,其中95%都是日本、南韓、台灣、中國公司,只有5家是東協、南亞公司,而這些東協個別國家裡面,排名前面的都是汽車公司。
汽車產業比重越來越高,以前做一輛傳統車約要用3萬顆零件,現在的次世代車只要1.89萬顆,少了37%。「製造汽車」這件事,好像變簡單了。
汽車從製造業漸漸轉變成「服務業」,大聯大可說是全台最大服務業,台灣電子業走過PC、手機世代,現在「未來車」趨勢崛起,以大聯大投控角度,怎麼看台灣、東協、南亞的布局關係?
葉福海答:
台灣資訊產業有兩大強項:系統整合與網路通訊。過去20~30年資通訊產品、手機等產業,台灣佔很大比重。但回頭看從傳統車發展到電動車,半導體用量是手機10倍,一輛未來車使用的半導體價值將超過1,000美元。
台灣之於汽車產業來說,絕非一級供應商(Tier 1),只能服務他們,比如博世(Bosch)、大陸集團(Continental)等。但台企有機會往Tier 1走,藉由系統整合、網路通訊能力,切入充電樁、汽車充電、影音控制系統,甚至重要的車內網路系統,這對台廠是非常大的機會。
東協、南亞發展未來車不遺餘力,日後將很倚賴電動車(EV),這也是台廠契機。大聯大投控永遠跟著客戶,客戶到哪裡生產,我們就去哪,過去十年持續布局東協、南亞,未來力道更強。
社長提問二:
加拿大駐台大使曾來DIGITIMES拜訪,我跟他開玩笑說,大使您知道車用Tier 1業者有幾家?我說有5家營業額300億美元起跳的公司,這包括了加拿大廠麥格納(Magna International)。
汽車業規模是電子業3~4倍大,Magna在多倫多附近,以前只需供貨給北美汽車製造廠,但如果未來印度、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都想跨足汽車業,Tier 1業者要不要到亞洲?到亞洲要自己做呢?還是找當地夥伴?
科技業最大的風險是「時間」,若沒在正確時間出手將失去先機,我認為日後在亞洲,生產方法會出現改變。
汽車從傳統服務業變成製造業,但重點是能否在有效率的平台下提供服務。看東協、南亞,不只是看現在手機、PC的市況。比如NB產業約有80%掌握在台商手上,以前全部在中國生產,1~2年前開始外移,這牽扯到供應鏈環境變革,趨勢是未來越南2023年會貢獻約30%、泰國10~15%,中國可能僅剩下一半,您怎麼看這些變革?
葉福海答:
中美關係加上疫情,都是影響因素。過去中國是「世界工廠」,未來希望走到科技應用市場,從內需轉型。
過去兩年,2~3成台商已回流台灣,主要是伺服器領域產品,有些幾乎100%在台灣,網通產業也回流台灣,這兩個最重要。
談到東協、南亞,其實菲律賓、馬來西亞等,20多年前台灣業者就有接觸,這兩年更增加越南與印度。消費電子、NB、手機開始往越南、印度、泰國移動,中國本土品牌也往這裡來,包括Oppo、Vivo。
儘管如是,中國本土仍是很大的市場,可以慢慢發現,未來的製造是為了「在地化市場」,已經不是為了「全球化市場」。這個趨勢改變使得廠商布局通通得調整。
以前守住一個世界工廠,可採用「極大化管理」方式,現在到未來是區域生產/製造/管理,這跟過去幾年有很大改變。
社長提問三:
中美關係出現變化,很多公司得考慮客戶關鍵的大數據問題。比如說Tesla、蘋果(Apple)有相關數據在中國的資料中心管理,但一旦離開中國,就不願意繼續把數據放在那邊。
對製造廠來說,本身在生產伺服器時就會被要求安全考量,也因此不少廠商選擇直接返台,比較單純。
中國市場結構也出現改變,全球2020年底,5G用戶有80%是中國用戶,10%是南韓用戶,5G最領先應用其實是在中國。中國也很清楚雙循環經濟,中美貿易戰後則出現了大改變。
區域化是非常重要的觀念,以前為了效率而集中一個地方,牽涉到訂單結構,以前手機市場做到蘋果訂單就可以賺翻,PC市場做到戴爾(Dell)、惠普(HP)就穩賺不賠,但現在是客戶多元化時代。若以東協、南亞來看,哪些國家與供應鏈需要大聯大布局更多資源經營?
葉福海答:
台商30年來,在泰國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都有投資,過去兩年增加比較明顯的是越南、印度。越南未來會變成消費電子、資訊產品的中心,印度則是本土很大市場。越南、泰國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度這五國應該是5~10年的重點布局所在,大聯大也都有著墨。
不過,五國語言、文化、管理機制都不同。以往集中的「世界工廠」概念很好管理,未來走向區域化,該學習的東西日增。區域化關鍵在於企業管理模式「容不容易複製」。
以往集中火力在中國就贏了,但未來這五國的不同文化、合作模式/夥伴,企業需要數位轉型、仰賴數位平台才容易複製、進行管理,過去五年大聯大投控非常積極建構,也是類比時代作不到的,大聯大從底層結構先行改變,跟著客戶走。
社長提問四:
以前大聯大發貨中心如香港、深圳佔8~9成比重,現在結構改變,先前提到越南很重要,有一點相對容易,越南經過廣東、深圳的陸路可前往,台商於此已自有系統,我們想問的是,未來越南會否變成台灣競爭對手?
其次,泰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各有一套,如印尼水運面積廣大,有1.7萬多個島嶼,這些國家跟我們很不一樣,也必須從他們角度思考。
舉IC封測產業為例,以上市公司當基準來看,台灣市佔率有55%,全球前十大封測代工(OSAT)廠有五大是台商,中國有三家如長電、通富、華天等約佔25%,晶片封測完後送到大聯大。
2020年疫情爆發前兩個月,我去了馬來西亞檳城,檳城州長說,這裡封測產業佔全球8%,大聯大在這樣的在地特色下,怎麼布局?借力使力,了解產業背景很重要。
大聯大投控有「智慧倉儲」計畫,香港、深圳倉都已提供服務給中國市場,但區域化市場下,台灣IC封測產業加上台積電都在台灣,如聯發科、瑞昱等晶片商,也都是大聯大上游。
另外,車用半導體需求爆發,未來車使用的半導體上看1,000美元,這產業有非常大的改變, 車用晶片三大公司瑞薩電子(Renesas)、恩智浦(NXP)、英飛凌(Infineon)也都是大聯大的原廠,在車用布局,大聯大投控有沒有針對亞洲的準備?怎麼看智慧倉儲後續發展?
葉福海答:
這是好問題,大聯大投控兩年前就布局「智慧倉儲」,這是以「十年後」會發生甚麼事情來回推現今的布局。十年後有兩件要素不得不考慮。
第一,氣候變遷。2025年全球主要國家都追求零碳排,2030年預計品牌廠客戶如蘋果等都得碳中和,這是既存事實,上下游供應鏈都需配合,客戶沒法閃避,代表所有業者都得投資鉅額成本。
第二,台灣人口結構改變。以出生人口數來看,2020年只有16.5萬人,以出生率推算,可能2049年台灣總人口數只有1,700萬人。未來1個人要服務多家公司,1家公司也要服務多家公司,那是否100萬個企業,需要100萬個倉儲呢?是否可以用5萬個倉儲,服務100萬家企業呢?
是故,投資智慧倉儲、建立數位平台,可讓大聯大即使到東協、南亞,生意模式都「容易複製跟管理」。
首先從香港開始做,2021年底完成華南東莞倉儲,桃園會做發貨中心。事實上,整個電子業生產鏈當中的供應體系是非常複雜的,1支手機內的不同零件不可能同時生產。
以往常誤會一件事,總是「賣產品給客戶」,但很少思考「客戶要甚麼」。
客戶為何要找大聯大買零件?就是為了要準時生產,這並不容易。如果電子業供應鏈有一天能夠把貨物甚至通路同業手中的貨,一起集中送到客戶生產線,進一步讓客戶準時生產,供應鏈就會變的又簡單又輕鬆,這只能用智慧倉儲概念去達到。
所有在聯電、台積投片、OSAT廠封測完後的IC,最後貨去哪裡?過去40年以來,很不幸地貨直接出口走了,台灣工廠要貨還可能得從新加坡運回來。那麼,台灣為何不能提供一個智慧倉儲的發貨中心,去服務通路商的上游業者,幫助上游業者發貨全球?
比如說從日月光中壢/高雄廠直接陸運到桃園發貨中心,客戶想要發送時再進一步發貨,協助掌握資訊,這概念並非僅為了服務大聯大,而包括同業、上游原廠、客戶、也服務OSAT,是一個為了整體生態供應鏈的想法,可用四個字形容,希望供應鏈可以變得「簡單輕鬆」。
車用領域,不管在台灣、南亞、中國都有布局。未來車走到自駕Level 5,日益複雜,但每個國家法規不同,因此汽車產業趨向服務業。這些半導體廠在亞洲都有類似設計合作中心,配合每個不同要求的客戶,如台灣鴻海MIH平台,都有自己的需求。
除了傳統車走到EV,很多新產業都也會跳來EV產業,10~20年誰會存在還未知,但是市場很大,對半導體業、大聯大本身來說,都具有很強的成長動能。
再回到「智慧倉儲」概念,當EV也走到在地化,不能再用人力管理倉儲,2021年底完成的東莞智能倉95%智慧化,只有把紙箱打開點貨、貼標籤等需要人工,廠內運輸/運送等,都是「貨來找人」,電腦告訴人要做甚麼,也可因應十年後人力結構改變的問題。
社長提問五:
台灣、南韓都是出生率低的國家,南韓政府做了一個研究,推估以目前的出生率,300年後,南韓可能剩下僅5萬人。
過去電子業基本上是「線性」的供應鏈,聯發科設計出1顆IC,交給大聯大賣給幫蘋果、HP組裝代工的鴻海、廣達等。但現在電信公司、工業電腦、汽車公司一一冒出來,供應鏈變成「矩陣型」服務,難度比以前更高。
我們是創業的人,曾經歷過從起跑點一步一步把事情堆疊出來,但是現在的時代,需要比較跳躍式的思考,您覺得怎樣的人才符合下一代產業需求?
葉福海答:
年輕人其實有很多機會,但觀念要改變。過去傳統、線性概念是在有限賽局打轉,現在是水平化的矩陣式競合,透過協同合作,速度才快,不能樣樣都自己做。
過去垂直線性模式可以辦到,植基於有大量人力可使用。但30年後,人力變成現在的70%,50年後更僅剩50%,1個人可能服務多家公司,1家公司服務多家客戶,這是水平式合作。這不僅限於電子產業,競合偕同,會變成很重要的概念,如何共生、共創、共榮,到有一天「共天下」。
社長小結:
台積電為何成功?因為做的是別人做不了的,加上中立、專業,跟客戶沒有衝突。大聯大也提供中立、專業的倉儲中心服務。我們看亞馬遜(Amazon),賣書、雜貨、蔬菜、藥品等,未來是老齡化社會,觀念已在改變,在關鍵環節中求最好的服務方式。
大聯大倉儲中心也可能銷售紅酒、藥品、甚至汽車,重新掌握供應鏈關鍵,只要服務好有何不能?桃園地區做傳統倉儲生意的有2,000多家,以前各作各的,如果把平台建構出來,切割一塊更專業到位的服務,這是另一境界,服務不能是Nice to Have,需要精確到位、有價值,才能生存得好。
有本書叫《新工作潮》,提到了未來世界因為科技進步 、管理觀念的改善,書裡頭認為人一週只要工作30小時,我很羨慕,繼續看下去。
但是這本書作者說,但一半的人是工作60小時,另一半是沒工作做,平均起來約30小時,這意味著,可做的事情越來越多,合格的人越來越少。
也因此,隨著產業變化,要面對新的競爭者,要有新的競合概念、加速市場服務的效能,感謝今天葉福海先生的分享。(本文為黃欽勇、葉福海對談,記者何致中整理)
(本篇文章為DIGITIMS授權,原文請見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