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洲供應鏈新變革 大聯大葉福海再拱智慧倉儲
(2021/6/23 -DIGITIMES)
在中美G2格局延伸下,亞洲供應鏈出現了質變,東協、南亞成了電子製造業布局新方向。台灣在半導體領域執牛耳,包括晶圓代工龍頭的台積電、封測代工的日月光投控、IC設計的聯發科,甚至連半導體專業代理商領域,IC通路龍頭大聯大投控已然在2020年營業額一口氣突破200億美元關卡。
大聯大投控副董事長葉福海表示,大聯大上游大概有250個原廠供應商,下游客戶大概約有1.5萬個左右。以2020年來看,全球半導體市場約有4,440億美元,其中IC通路經手銷售僅有35.5%,約1,560億美元,當中,大聯大投控約12.8%市佔率,以此比例推算,大聯大規模佔整體半導體市場約4.5%,還有很大成長空間。
針對未來亞洲供應鏈的變局,葉福海認為,以往守住世界工廠的極大化管理方式將出現變化,區域化管理、水平的矩陣式競合概念,將成為新世代電子製造業轉型的明確方向。葉福海表示,半導體分為泛用型產品以及特用晶片(ASIC),ASIC不管是台灣或是中國業者市佔率都高,此外,配合ASIC、終端產品的記憶體比重也高,這是大聯大最重要的兩大產品別。
據DIGITIMES ASIA調查,東協、南亞市場中的領頭公司,幾乎都與汽車相關,一線晶片商也持續會以當地設計研發中心的概念,持續布局未來廣大的未來車市場潛在商機。台灣IC通路商因客戶需求,須做快速配套,也因此大聯大很早就數位化,每年投資很多在IT、客戶服務上,FAE工程師有700位左右。
葉福海強調,物流即服務(LaaS)的「智慧倉儲」代工模式,主要考量10年後有兩件關鍵要素。其一就是氣候變遷,2025年全球主要國家都追求零碳排,2030年預計品牌廠客戶 如蘋果等,都得碳中和,這是既存事實,上下游供應鏈一定都需配合,客戶沒法閃避,代表所有業者都得投資鉅額成本。
其次,台灣人口結構改變。以出生人口數來看,2020年只有16.5萬人,以出生率推算,可能2049年台灣總人口數只有1,700萬人。未來1個人要服務多家公司,1家公司也要服務多家公司,那是否100萬個企業,需要100萬個倉儲呢?是否可以用5萬個倉儲,服務100萬家企業呢?
是故,投資智慧倉儲、建立數位平台,可讓大聯大即使到東協、南亞,生意模式都「容易複製跟管理」,大聯大意欲建構一個使得供應鏈管理更「簡單輕鬆」的模式,因應未來亞洲供應鏈走向共榮共生的水平競合趨勢。
受惠於NB、PC、基地台、網通暨週邊設備、伺服器及雲端等下游客戶出貨暢旺,帶動半導體及電子零組件需求持續強勁,加上上游業者漲價反應生產成本結構性調整,大聯大投控5月寫下同期新高業績表現,營收約新台幣660.9億元,年成長超過4成,累計營收3,096.7億元,年成長超過3成。
(本篇文章為DIGITIMS授權,原文請見此)